2017年11月3日,“中国尼日利亚经贸、安全与文化合作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与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驻尼日利亚拉各斯总领事馆协办。来自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尼日利亚中国商贸企业协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海大学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等50余位学者、商界代表相聚金华,围绕中国与尼日利亚在经贸、安全与文化领域的合作展开研讨,旨在推动中国与尼日利亚的互利共赢。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致开幕辞。刘鸿武院长表示,非洲研究院与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有多年的合作关系,自2013年起,双方作为外交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结对伙伴,在联合研究、互派学者、共同培养人才、联合举办会议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和充分的合作。今年8月,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尼日利亚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开展中尼学术交流、促进中尼学者互访等活动搭建平台。刘鸿武还说,尼日利亚是自己第一个到访的非洲国家,1990年前往拉各斯大学留学便开启了自己30多年从事非洲研究的大门,可以说尼日利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今天能够与来自“故乡”的朋友相聚金华,共同探讨中国、尼日利亚两国经贸、安全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倍感亲切。他希望双方通过研讨进一步加深印象、促进合作,加强在联合出版、互派留学生等领域的合作。
刘鸿武院长致欢迎辞
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克尔(尼日利亚籍学者)与王严副主任共同主持。研讨会围绕中国尼日利亚经济发展、移民等主题展开讨论,共有20多名来自中国、尼日利亚的学者做主旨发言。发言从中尼合作减贫与发展、法律与投资、教育与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移民与文化认同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发言认为,尼日利亚自身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尼日利亚资源丰富、劳动力年富力强、经济基础较好。尼日利亚实现发展,摆脱贫困,关键是将尼日利亚的这些优势转换为发展潜能。发言指出,中国的减贫经验和发展模式值得尼日利亚学习。
中国尼日利亚经济发展主题研讨会现场
中尼减贫合作意义重大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方向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贫困问题是困扰当今非洲的最大问题,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摆脱贫困,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减贫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中国也愿意与世界贫困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共享发展知识,实现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摆脱贫困,实现发展,对西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尼减贫合作意义重大。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奥加巴·奥奇教授和约书亚·波拉林瓦査博士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和尼日利亚都曾经历过被殖民的历史,也曾共同面临贫困问题,今天中国发展起来了,它的减贫发展经验值得尼日利亚学习,尤其是中国政府在反腐方面的举措与力度,以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在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并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提高工人、农民的生产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奥奇教授发言
“中国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掌握了先进技术”,“中国政府对尼日利亚提供了大量技术帮助,是真正的‘授人以渔’”,柯雷奇·恩沃古和托拉·伊利桑尼直言。他们表示,一方面中国政府派遣技术专家到尼日利亚的技术学校、大学等机构为工人讲学;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向尼日利亚制造业领域的各行各业派遣技能娴熟工人,在实际生产中传授技术。与西方国家向尼日利亚出口工业制成品“授人以鱼”的方式不同,中国“授人以渔”的方式推动了尼日利亚制造业的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籍博士研究生奥斯第皮·阿德昆莱留学中国多年,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中国走出贫困,实现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建立了完整的职前职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政府在财政上给予职业教育大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更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机会-繁荣-包容-适应”的良性循环。尼日利亚2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三分之二,尼日利亚政府应向中国学习,如何将人口优势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以带动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尼日利亚籍博士研究生奥斯第皮·阿德昆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克尔认为,中国在对非合作中开展的“一帮一”对口合作模式(每个省对口 合作一个非洲国家)的做法,让合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改善了非洲国家改变资源丰富,却依旧贫困的矛盾局面。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蒋玉兰副教授以中国义乌义亭镇早溪塘村的治理发展经验为案例,细致分析了该村从落后村庄发展成为开放、包容的现代化新农村的主要原因。她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村民民主管理制度,包括定期发布经济报告,加强村民思想文化建设等举措有助于大家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中国农村的这些发展治理经验值得尼日利亚借鉴。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蒋玉兰副教授发言
中尼合作前景广阔 中尼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夏克丹·外普穆克博士和奥卢瓦托尼·阿卡库托在主旨发言中认为,中尼合作前景广阔,尤其在农业和食品安全领域。尼日利亚拥有大量的肥沃土地和适宜农业种植的气候,但却缺少现代农具和种植技术。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希望中国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带领并加强南南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尼两国政府共同制定“农业产业投资计划”,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投资尼日利亚农业,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夏克丹·外普穆克博士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吴卡从法律层面分析了中尼经贸的总体概况,他认为尼日利亚投资环境优势明显,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尼日利亚投资促进委员会法律》规定,除了油气行业之外的所有行业允许百分之百的外资进入;二是“1988年所得税减免法案”有力地促进投资发展;三是尼日利亚法律能平等适用于本国及外国投资者;四是尼日利亚的法律、会计管理系统符合国际规则。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吴卡认为,尼日利亚政府需要在保证政策和法律的连续性、提高政府执行率,减少腐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付出更大的决心和行动力。同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双边投资协议。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吴卡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云副教授基于1990-2014年尼日利亚经济发展图表与文献数据,分析了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三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她进一步指出,尼日利亚应继续加强三网一化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并进一步加强中非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作。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云副教授发言
尼日利亚中国商贸企业协会副会长袁国昌指出尼日利亚约90%的电子产品来自中国。中尼经济合作和民间交往基础扎实、前景尤为广阔。中尼各级政府对于中资企业在尼日利亚投资均有政策支持。
尼日利亚中国商贸企业协会副会长袁国昌发言
《我从非洲来》纪录片引热议 为中尼移民治理建言献策
为配合此次会议,浙江师范学非洲影视中心联合导演之一和丹博士专门从自主原创纪录片《我从非洲来》中剪辑了一期尼日利亚专辑并在会议期间展播,该片得到了与会人员积极一致的评价,引发了与会代表对于移民问题的热议。
会议代表观看《我从非洲来》纪录片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伊费姆·恩卡姆·乌比博士指出,移民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中尼关系的深入发展,中尼之间的移民互动将会越来越频繁,尤其体现在教育、体育、旅游等 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移民不仅仅是人口流动,还可以成为连结中尼两国友谊的桥梁,移民对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消弭两国隔阂,增进互相理解,增加合作。鉴于此,乌比希望,中尼两国对于对象国移民给予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为移民后裔给予国籍方面的便利。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伊费姆·恩卡姆·乌比博士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毛国民介绍了广州 尼日利亚人的融入情况。他指出在广州的尼日利亚人大多数从事贸易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群居”的特点;从社会层面看,尚未形成与当地居民的共生关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毛国民发言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奥卢瓦托尼·阿卡库托、河海大学尼日利亚籍博士研究生伊曼彻·森迪·阿迪约分别从青年人口流动和在华留学生等层面对“移民”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奥卢瓦托尼·阿卡库托发言
河海大学尼日利亚籍博士研究生伊曼彻·森迪·阿迪约发言
《我从非洲来》纪录片讨论现场
在圆桌会议阶段,双方学者专门讨论了非洲研究院与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如何进一步推进与深化双方合作的问题。双方一致认为,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双方的学术交流和联合研究活动将进一步聚焦中尼两国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同时双方将以更大的举措与力度促进双方研究成果的联合出版与推荐,加强双方学者、留学生的联合培养等。
与会嘉宾合影
刘鸿武院长与出席会议嘉宾
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代表参观非洲博物馆
新闻链接:
我校举办中国尼日利亚经贸、安全与文化合作国际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