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的气质,和蔼的笑容,7月18日晚,记者在市区一酒店见到阮仪三时,怎么也无法将他和赫赫有名的“古城卫士”连在一起。眼前的他,一件白色T恤,随意而充满活力。如果不是一头白发,谁也看不出他已是83岁高龄。
上世纪80年代,阮仪三因力促平遥、丽江、周庄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而名声大震,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对浙江读者来说,最为关注的,是首批“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有五个镇的保护规划出自阮仪三之手,它们分别是周庄、同里、甪(lù)直、乌镇和西塘。此番来金华,因为“2017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走进寺平”。在第二天举行的开营仪式上,身为中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创始人的他,在开营仪式上即兴发言,妙语连珠。
记者全程跟踪,零距离记录一代名家的所见所思所悟。
我为金华的美景陶醉了
上世纪50年代,金华长什么样?恐怕很少有人记得,阮仪三却记得清清楚楚。
“1958年,我在同济大学念书实习时,到过金华。金华历史悠久,留下很多重要的历史遗产,除了山山水水,还有很有名的洞。当时,我就为金华的景色陶醉了:一条婺江穿城而过,溪水向西流,两旁全是青石板,一片捣衣声。早上,老百姓都在江边洗菜、洗衣服……”这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美丽画面一直印在阮仪三的脑海中,他清楚记得那时金华的城墙还在,大街小巷也都保存得非常完整,很有味道。“像东阳卢宅,保护得好的遗产在金华比比皆是。我还到过兰溪。当时到兰溪看什么?看家家户户怎样熏制火腿。哎呀呀,一排排的猪蹄子,喷喷香。而且城市里非常漂亮,青山绿水。”
可惜,上世纪90年代,当他再次来到金华时,城墙没有了,大街小巷也不完整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很快,很多历史文化遗存都找不到了。
让阮仪三庆幸的是,金华天宁寺还在,通济桥还在。7月18日下午5时许,抵达金华已是晚饭时分,阮仪三顾不得吃饭,在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陪同下,从高铁站直奔天宁寺。“我的老师到过天宁寺,我是带着非常崇敬的心理去看的。同时,我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看看这个中国南方三个典型之一的元代木结构的建筑是不是还在?看了以后,很受感动,觉得金华做得不错,原样留存下来,这个就是重要的历史遗存。”
听汪希燕介绍天宁寺保护的种种曲折经历,阮仪三非常感慨:“这是现代建设过程中很艰巨的斗争。我们要不要拆迁,当然要拆迁,破房烂房棚户房,当然要拆迁,但是历史建筑,得思考思考再说,它具有的价值,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出来的,要很好地呵护它。”
你放心,这里肯定很好
相比苏州、扬州、绍兴、杭州等城市,阮仪三到金华的次数并不多。去年6月应邀参加在义乌举办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讨会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扩大会议,阮仪三因诸事繁忙,没能赶上会议安排赴寺平参观。对选择在金华开营,阮仪三有足够的信心,他对工作人员说:“金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原来就留下非常好的城市景观和风貌。金华的历史名城、名村,个个都有名堂。你放心,选金华肯定很好。”
“2017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走进金华”,堪称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的升级版。前天一早,赴寺平开营途中,听汪希燕介绍海外名校项目,学子和村民朝夕相处结下深情,村民以谐音苦学英语,阮仪三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和海外名校学子走进古村落不同,我们走进古村落是一种劳动体验,工作营是要工作的。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要自己出钱,自己流汗,接受中国传统建筑教育,共同用自己的双手修复老房子、老村落。他们会流一身汗,粘一身泥。但是通过这一身汗、一身泥,志愿者可以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亲密接触的感情,可以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村镇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天人合一,中国的建筑技术全世界独一无二,砖木结构房子完全是世无绝伦的手工工艺。志愿者通过14天的劳动,结下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缘。这是什么缘?是爱护之缘、敬仰之缘、亲切之缘,真正成为古建筑的保护者。”
在阮仪三看来,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就是找回乡愁的情感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留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历代祖先们所造房子、所造村庄的那个乡村景观,那条河、那道路、那座桥,你小时候在那活动的场所,你会想起你的老外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你老外婆不在了,河还在,桥还在,路还在,你的乡愁就还在;桥拆了,河填了,路没了,你的乡愁也就无处可依,找不到了。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保护中国人爱家爱地,人和土地紧密相连的关系。”这就是中国的乡村,留得住乡村,才留得住乡愁。
前天,第一次走进寺平的阮仪三,对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颇为满意。开营仪式上,甚至不吝用三个“最”好好夸奖了一番:“这里是中国风光最优美、文化积淀最丰厚、建筑最荟萃的地方。”
欢迎各位同道一起走上康庄大道
阮仪三是严谨的,也是幽默的。前天一早,记者见面问候:“早上好!”
阮仪三笑眯眯地回了一句:“Good morning !”
看到副市长邵国强,阮仪三脱口而出:“欢迎大驾光临!”
开营现场,19位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齐聚一堂,阮仪三一一向他们握手问好。
“哪里来的?”
“上海?噢,上海老乡。”
“大连?哦,跑这么远。”
两个法国女志愿者身材颀长,脸蛋迷人。阮仪三笑着夸奖:“好漂亮!”
有志愿者表决心,阮仪三拍拍他,连声点赞:“好极了!”
开营仪式的即兴发言,激情澎湃:“欢迎各位同道,付出艰辛、勇气、努力,和我一起走上保护遗产的康庄大道。”
没想到,第一句话就把翻译给难住了,翻译不得不硬着头皮问:“能再说一遍吗?”
此次,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走进寺平所要修缮的是村内最大的古建筑其顺堂。考察修缮基地时,刚走到其顺堂门口,阮仪三像发现新大陆:“来来,上课了。”
志愿者纷纷围拢。
阮仪三指着墙面的砖砌,现场上起了建筑课:“这就是磨砖对缝,是江南独特工艺。这样的建筑,年代至少在乾隆以前。”
他回头问陪同在旁的村支书戴维平:“是不是?”
“是。”戴维平连连点头。
“哈哈,我们今天和老祖宗相会,这房子至今350年。深山藏宝啊!” 阮仪三的金华行,在让金华市民一睹大家风采的同时,也对自己赖以居住的城市、村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